37年初心育“新苗” 桃李開遍烏蒙山
——記四川省瀘州市敘永縣摩尼新苗實驗學校校長李修會
從30平方米的土坯房到30000多平方米的大樓房,從8個幼兒到1700多名中小學生,從1個人到162名教職員工,孩子們口中的“李媽媽”變成了“李奶奶”。在磅礴的烏蒙山深處,延續了37年的“愛的教育”已讓近萬棵“新苗”枝繁葉茂。
“只有教育才能改變貧窮落后的面貌”
60年前,在四川省瀘州市敘永縣摩尼一帶民間流傳著“李家的票子、陳家的房子、林家的兒子”這樣一個說法。李修會家庭條件優越,高中畢業后回到小鎮。如果按傳統的人生軌跡——相夫教子,她理應過上安穩寬裕的生活。
家住在川天公路邊上,李修會時常看到村里一群五六歲沒上學的孩子用竹竿當馬騎玩游戲,一不小心就摔倒在公路斜坡邊的深溝溝頭,晴天一身灰雨天滿身泥,只剩下兩只忽閃忽閃的眼睛。十里八村的鄉鄰往往因為一點雞毛蒜皮的事情就破口大罵,甚至大打出手。李修會明白,這是因為貧窮和落后,只有教育才能徹底改變。
1986年7月,在家人的支持下,生于斯長于斯的李修會租用了一間30多平方米的土坯房,在摩尼創辦了敘永縣第一家私立幼兒園——新苗幼兒園。“娃娃就是新世紀國家的幼苗,需要在陽光雨露的滋潤下健康成長。”首批8名娃娃進園,半年后新苗幼兒園有了41個孩子。
“如果爸爸媽媽打架了,你要給告訴他們老師說要團結,不能打架。”“如果大人說臟話了,你要告訴他們老師說要文明,不要講臟話。”
當年22歲的李修會,清秀的頭發扎成兩根麻花辮子,喜歡唱歌跳舞的她,既當園長又當阿姨,既當老師又當爹媽,教會了孩子活潑大方有禮貌。
“一個不能少,一個不能差,要給孩子們一個家!”
“對黨忠誠,積極工作。”李修會時刻不忘自己1987年入黨時在黨旗下許下的錚錚誓言,“孩子無論貧窮還是富貴、健康還是殘疾,我們都不拋棄、不嫌棄、不放棄,我們要給孩子勇氣和鼓勵。”
“五姐,麻煩你幫我教育教育孩子,我們才好放心出門打工。”2001年冬天的一個風雨交加的晚上,村民黃正和揪著孩子衣領來到學校找李修會。
“我怕派出所三天兩頭喊接人,掙再多的錢都沒得用。”黃正和夫婦常年在外打工,兒子跟奶奶一起生活。讀二年級的兒子竟然學會用刀片去撬別人家的房門,被送進了派出所。黃正和從外地趕回來,央求李修會把小學辦起來,幫他管孩子。
在當地,有很多人像黃姓夫婦一樣外出打工,留守兒童變得越來越多,他們或是被寄養,或是被隔代撫養,很多留守兒童因沒人管變成“問題娃娃”。“能否把放學后的孩子照管起來?”看著這些可憐的孩子,李修會很心痛,心底一個聲音告訴她:要給孩子們一個家!
2002年,李修會正式創辦了新苗實驗小學,一所留守兒童占比90.5%的民辦寄宿制學校。可是,辦學的艱辛遠遠超出了她的想象。由于父母的反對,終止了對李修會的資金支持,李修會只得把多年的積蓄都投進來,再東挪西借湊資金,終于籌措了170萬元啟動校園建設。
為了節省開支,李修會拉著丈夫、帶著老師,一邊教學一邊肩挑背扛,一點點進行建設。由于后續資金不足,學校的整體建設花了2年時間都沒能完工,教學樓一度險些成為爛尾工程。最困難的時候,負債高達100多萬元。丈夫睡在樓梯間一塊木板上,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而李修會因為沉重的壓力、長期過度操勞和營養不良導致嚴重貧血需要手術,卻連住院費都是向朋友借來的。躺在醫院的病床上,李修會不斷地告訴自己:“為了這些孩子,也為了家長的信任,即使辦學再艱辛,也一定要先把教學樓蓋起來!把所有的學生都當成是自己的孩子一樣來養,讓孩子們感受到學校就是自己的家!”
“不管放月假還是放寒假,回家就是回新苗,大李老師就是我們的媽媽。”李修會用愛為孩子們撐起了一片蔚藍的天空,為數百名家庭困難的孩子減免學雜費、生活費,主動接納被父母拋棄或父母服刑的失親孤兒及殘障兒童等,為特殊家庭背景的孩子免費提供生活、醫療、教育等全方面服務。
在李修會的帶領下,學校堅持走科研興校之路,注重內涵發展,培養思想好、學習好、行為習慣好的“三好”學生。所擔綱的科研課題《“一個也不能少,一個也不能差”——邊遠山區九年制留守兒童學校“一三五七”德育工作體系》榮獲四川省人民政府一等獎;帶頭撰寫的“立德樹人”案例《一個不能少,一個不能差》榮獲全省一等獎。
“無論成功與失敗,我走過這條路……”
1988年6月,地里的玉米將熟未熟。學生何勇的母親找來地里唯一能煮著吃的玉米分給兄妹倆。5歲的何勇舍不得吃,想把自己的半個再切成倆小半,結果左手食指被切下一小截。“我的玉米要給李老師留一半。”看著孩子母親用草紙包著切下的手指,浸染的血跡刺痛了李修會,她和何勇含淚將手指埋在幼兒園的小桃樹下。
“李老師,教師節快樂!”李修會想起幼兒園辦學后的第一個教師節,班里41個娃娃每人湊一塊錢,給自己買溫水瓶、床上用品等作為節日禮物,幾名家長站在教室門口齊聲感謝。和孩子們相處的點點滴滴,讓李修會不忍心離開,毅然決定把幼兒園辦下去。
“大姐,我求你把中學辦起來吧!”2011年3月的一個大課間,從外地打工回來的家長李昌齊,在教學樓走廊上懇求李修會。這一次,李修會一連幾個“不得行”拒絕了。
前些年她患子宮肌瘤差點大出血,造成生命危險;長期操勞出現持續的頭暈頭痛,需要每日用藥物來治療;每天在校園里來回幾萬步,走得雙腳膝蓋已經變形。
事隔兩個多月,李昌齊又來找她:“大姐,請你一定要幫忙繼續把娃兒管起。”說話時,這個30多歲的男人眼圈泛紅。單親家庭成長的孩子性情暴躁,眼看就要小學畢業,李昌齊不知道如何與孩子溝通。
“辦還是不辦?”失眠的夜,李修會開始思考。這些年,疏于對家庭的照顧,兒子4歲時得了病毒性腦炎半身癱瘓,抱著藥罐進學校、上考場。作為母親,她想多點時間照顧兒子。但李昌齊那焦慮、無助的眼神又浮現在腦海里,揮之不去……
“我不同意。”這一次,李修會的丈夫也持反對意見。他覺得妻子太累了。
“還是辦吧!兒子畢業后已回到新苗教書,一家人能彼此照顧。10多歲的學生到了叛逆期,中學是人生最重要的轉折點。”最終,李修會說服了丈夫。2013年9月,新苗實驗中學創立。
從“被逼”辦小學到“求著”辦初中,李修會心里深知,“得益于各級領導的關愛有加、社會各界的信任支持和全體教職員工舍小家顧大家的團結奮斗。”
“比8分鐘還要感人,還要真實!”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歷史原因,地處川、滇、黔三省接合部的敘永曾一度成為毒品泛濫的重災區。回憶起往昔身邊的親人因毒品妻離子散、家破人亡,李修會仍然感到揪心的痛。
“李老師,我家強強走了,都是吸毒害的。”2010年冬天的一個早上,強強母親牽著強強的兒子來上幼兒園,老人抱著李修會的雙腳跪下去,嘶啞的聲音撕心裂肺。看著眼前的孩子,李修會眼前清晰浮現出強強在自己班里上幼兒園時聰明乖巧的樣子。那一刻,她心痛;那一刻,她對毒品深惡痛絕。她下定決心要開展禁毒教育,不管付出多少心血絕不讓毒品踏入校園半步,不惜一切代價都要讓孩子們遠離毒品、健康成長。
每天一次禁毒大課間活動、每周在升旗儀式上宣誓、每月讓學生給父母寫一封含禁毒知識的信等“十個一”禁毒活動,以“小手牽大手”的模式,用“生命關愛生命,生命呵護生命,生命成就生命”教育理念,潤物無聲地教育人、感化人。2011年,新苗實驗學校成為敘永縣留守兒童毒品預防教育基地。
“謝謝你,有生之年,我還能等兒子出來。”因兒子涉毒入獄的六旬老人王阿姨,害怕孫女再走父母的老路,把孫女小麗送到新苗學校。李修會減免了小麗就讀小學和初中的學費和生活費,還定期安排孩子和獄中的家長通話通信。由于成功戒毒表現良好,小麗父親已由無期轉為有期,只有10年就可以回家了。
“比8分鐘還要感人,還要真實。”新苗實驗學校禁毒教育8分鐘視頻在國務院辦公廳禁毒工作會議上播放后,省紀委有關領導實地暗訪調研禁毒教育后表示。
如今的敘永縣,中小學校師生對預防毒品知識的知曉率達到100%,在校學生新增涉毒人員為零。新苗實驗學校也在李修會的帶領下,先后獲得“全國毒品預防教育先進學校”“全國青少年毒品預防教育‘6·27’工程先進學校”等多項榮譽。李修會也將禁毒預防教育帶出烏蒙山,去北京、江蘇、貴州等多地分享經驗,被評為“全國禁毒工作先進個人”“全國青少年毒品預防教育優秀教師”“全國先進工作者”等。
“李五妹,你都60歲的人了,該休息了。”眾多關心李修會的親人和朋友都勸說她。
“生命不息,戰斗不止。我的任務還沒有完,直到腳走不動了,嘴說不出話了,眼睛看不見了。”李修會回答。
立春剛過,新的學期剛剛起頭,鈴聲響起,師生走進教室共育“新苗”。
在新苗校史陳列館里,一張張“全家福”上,孩子們密得像春草般生機勃勃;在料峭的校園里,春芽初發,相信過不了多久,花香滿園。(鄭云霞、陳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