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心中有夢想 人生才有方向
李政,四川達州通川江陵人,1975年11月出生,1994年12月入伍,1996年9月入黨,2000年7月畢業于武漢軍械士官學校,一級軍士長。他從軍30載,被軍區樹為基層士兵標兵、優秀士官標兵,被譽為“軍中良劍”;被北部戰區陸軍樹為優秀士官標兵、優秀共產黨員。曾榮立一等功、二等功各1次,三等功3次;多次榮獲全軍士官優秀人才獎一、二、三等獎。2016年經國務院批準,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一大早,連隊通知今年退役的老兵合影留念。時間真是過得太快了,從李政第一天穿上軍裝起,已過去30年。
回首30年軍旅生活,戰友們都說李政潛心鉆研裝備維修技術,“坐得住、鉆得進、研得深”。只有他自己知道,是火熱的部隊生活,為他這個從四川大巴山走出來的農村娃提供了肥沃的成長土壤;是強軍興軍的時代機遇,給矢志建功立業的他搭建了逐夢的舞臺。
心中有夢想,人生才有方向。奮斗,鑄就了李政30年軍旅最濃情的注腳。
李政向新兵講授裝備維修技術。受訪者供圖
“高中生”一樣可以干大事
“小兵也能干大事”,是李政入伍后立下的座右銘。新兵時,“愛軍習武標兵”王憲的事跡令李政印象深刻——當戰士時,他就精通某新型裝備的射擊、通信、駕駛專業,能為戰友們講授新裝備結構原理和操作使用方法;當了干部,他依舊刻苦鉆研高新技術裝備,參與多項科技創新和技術革新成果的攻關。
能不能也像王憲那樣,搞出點名堂來?訓練之余,李政常和裝備配件打交道。久而久之,他琢磨出一些獨門技巧,對班長們撓頭的“疑難雜癥”也能發表個人見解。
1998年,李政被部隊送到原武漢軍械士官學校學習,畢業后被安排到指揮儀技師崗位。當他準備大干一場時,部隊開始列裝某型防空導彈,他熟悉的指揮儀被一款新型雷達替代。新裝備涉及動力學、微電子學、信息融合等10余個學科,對于只有高中學歷的李政來說,就像一座無法跨越的“大山”。
然而,當李政看到戰友們面對新裝備束手無策時,當他看到裝備出現故障只能干等著廠家來人“救場”時,他就想,如果戰場上裝備出現故障,敵人會等我們嗎?再苦再難,也要把攻克新裝備的大梁挑起來。
為了熟記系統原理,李政把電路圖掛在床頭、貼在修理間,直到將裝備電路板上的上萬個節點熟記于心。這段經歷讓李政深切體會到,學習新知識、掌握新裝備,好比和“敵人”賽跑,誰跑在前面誰就多一分勝算。
2007年,李政聽說一款新型指揮系統即將配發,便開始收集相關資料。戰友們勸李政,“你快退伍了,不如學點回家能用的技術更實在”。李政卻認為,只要在技師崗位待一天,就要扎扎實實干一天。就算自己用不上,對戰友、對單位肯定有幫助。
半年后,新裝備列裝。李政因為之前做了大量功課,很快上手,讓接裝調試時間大大縮短。
“普通兵”一樣也能大作為
有一年,為解決導彈搜索目標距離近的問題,部隊成立了某系統專題攻關小組,指定李政牽頭負責。壓力大,責任更大,李政和攻關小組成員一邊查資料解難題,一邊完成項目設計,多次赴廠家進行可行性論證。
不久后,他們為上級單位高級工程師進行系統評估演示。演示開始,李政操作電腦控制著演示場上的所有裝備。專家們看完后,提出許多問題,李政一一解答,并進行講解示范。他們非常滿意,認為達到的技術指標比他們預想的還要精確。
這些年,李政始終認為,雖然武器裝備科技含量高了、信息化程度深了,但也不能有“恐高癥”,要通過理性思考和深入分析,用數據支撐,用事實說話。
在某新型指揮控制系統接裝調試中,李政在多個指揮站逐臺測試,在三天兩夜里連軸轉進行程序試驗、記錄數據,提出多項部隊作戰需求,其中8條建議被廠家列入后續改進計劃。作為基層普通一兵,他認為只要熱愛崗位、心系“打贏”,一樣可以大有作為。
“榮譽歸零”才能更好出發
隨著經驗的積累、科研成果的增加,李政獲得的表彰越來越多。有戰友勸他,榮譽攢夠了,兵齡也長了,可以不用那么累了??伤J為,榮譽只是記錄成長的里程碑,如果躺在功勞簿上睡大覺,榮譽就會變為“絆腳石”。
一次,李政所在部隊在一次對抗演訓中,由于沒有及時捕捉目標,遭到“敵機轟炸”。他第一時間拿到演訓數據,研究失利原因,發現只要能實現雷達信息同步共享,就可以解決問題。
李政再次牽頭單位組建的戰法創新小組,負責核心部位研發。為了讓不同型號的雷達數據盡快融合,他一頁一頁“吃透”相關專業書籍。在進行上百次試驗、采集分析數千組數據后,一款全新的火控系統出爐,不僅讓目標引導成功率大大提升,部隊不同代系的武器裝備也實現互聯互通。
之后,李政又陸續參與了空域管控系統、戰場三維綜合態勢圖等多項研究,得到各級領導高度認可,6項發明專利輻射到兄弟單位??粗约焊冻龅臅r間和汗水能為部隊帶來戰斗力提升,他就感到一份踏實和心安。
12月1日,部隊宣布命令,李政也光榮退休。但他心里始終謹記,只要部隊需要,他愿意當一輩子兵。自己會永遠把軍裝“穿”在心中,永遠記著“我是一個兵”。(向勇、李道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