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探索全齡友好公園社區建設 聚力實現“推門就是美好生活”
錦江區書院街街道五昭路社區長者食堂 |
成都市第十四次黨代會提出,全面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要在城市治理現代化上率先突破,增強公園城市治理效能,繪就經濟高質高效、動能充盈充沛、人民宜居宜業、城鄉共富共美、社會和順和諧的公園城市圖景。
錦江區是成都市中心城區,面積62.1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90萬人,是全國“五育并舉”人才培養實驗示范區、“全國健康促進區”、“國家智慧健康養老應用示范基地”和成都公共服務供給相對優質的中心城區。但隨著人口持續增加和經濟水平提升,公共服務梯度供給不足、空間配置不均、發展能力不足等問題顯現。對此,錦江區聚焦全齡階段人群需求,加強不同年齡階段的人口需求行為研判,發揮基層黨建在基層治理中的引領作用,以不斷滿足“一老一小”、青年人才、特殊群體等全齡群體多元化、多層次需求為導向,以市民認同構筑幸福美好生活新格局、以未來視角探索智慧治理新路徑、以多元參與凝聚社區發展治理新合力,著力在優化社區形態、提升生活品質、激發社區活力、增強治理效能等方面進行實踐探索,初步走出了一條符合超大城市中心城區特點規律的發展治理之路,聚力探索形成在全市、全省、全國具有示范引領效應的全齡友好公園社區錦江模式,建設“推門就是美好生活”的幸福家園。
錦江區圍繞功能友好,聚焦“三項突出”,培育宜居宜業的公園社區。
突出精準供給。以“分類供給、精準匹配、優質高效、便民利民”為導向,探索形成全國首個“社區級幸福美好生活指標體系”,構建11項一級指標、29項二級指標、196項三級指標,形成可量化、可感知、可分析的幸福美好生活指標評價體系。聚焦精細化精準化服務供給和居民客觀真實需求匹配,通過客觀性數據統計和調查分析,將居民對社區的認同感和美好生活的感受度通過指標指數進行評估,并以此動態調整社區工作重點,不斷提升社區居民的滿意度和幸福感。
突出智慧賦能。依托智慧蓉城搭建區級智慧應用平臺,全面推行“三融合、四統一、一平臺”網格化智慧治理體系,做優智慧社區綜合信息平臺,在建設“五聯智慧錦江體系”基礎上,加快構建“6+8+N”智慧錦江應用場景體系。理順“街道呼叫、中樞派單、部門應答”工作流程,整合城管、交通等領域業務和人員力量,做實社區“微網實格”治理體系,實現線上智慧化實時調度+線下網格化精準處置,不斷提升社區智慧治理能力。
突出運營管理。創新探索實施“社區+商業”的綜合體可持續運營機制,健全社區社會企業培育發展政策和“準入+監督+激勵+退出”全周期全鏈條管理機制,建立全市首個“社區商業孵化基地”,引導社會組織、社會企業等主體以商業化邏輯優化服務供給,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民生效益的有機統一。
錦江區圍繞參與友好,聚焦“三個主要”,塑造近悅遠來的公園社區。
以社區綜合體打造為主要陣地。推動場景、產業、文化等資源要素的融合重塑,通過“社區商業化集市、社區特殊節日”等方式,激活公共空間作為社會交往媒介的屬性。高標準建設喜樹路社區1.8萬平方米的“喜樂薈”社區綜合體,集成打造衛生服務中心、便民服務中心、就業創業指導中心、紅色閱讀空間等“5中心7空間”,加強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建設,大力發展社區托育服務,積極搭建社區創業服務平臺,實施無障礙場景社區營建行動,為居民提供58項全時全新全齡服務,讓社區居民樂享新生活。
以社區街區游線塑造為主要脈絡。策劃打造“潮購、潮游、潮玩、潮享”4條跨社區精品游線,帶動相鄰45條子街巷服務提升,打造錦華館街、天廊廣場等11個特色街區,推動梨花街“七寶市”、聯升巷“錦市”、春熙路“燈市”等12條主題特色街巷打造,有機串聯起社區中的公共空間、小區院落和生活消費場景,營造漫步式、社交化的空間形態,實現交通圈、商業圈、生活圈“多圈合一”,吸引更多全齡段居民“愿意來、留得住、還想來”。
以社區自組織激活為主要動力。推動居民自治可持續,開展“結對互助”等行動,激發居民間互助互濟和社區共建的內生動能。推廣民提議、民商議、民決議、同行動“三民一同”等老舊院落改造治理方法和農集區“同馨共治”等治理模式,讓小區院落更加和諧溫馨。持續擦亮“春熙孃孃”“和善孃孃”志愿服務、物流行業“小牛哥”民情速遞等品牌,通過“時間銀行”、積分兌換等方式,拓展延伸全齡段、全時段無邊界服務,賦能全齡友好社區的打造。
錦江區圍繞生態友好,聚焦“三重協同”,建設全域共享的公園社區。
形成“政府引導、公眾參與、社會協同”的多主體協同。充分發揮社區黨組織核心功能,積極引導區域內物業公司、商家、社會企業等參與,通過政企合作方式運營“幸福食堂”“鹽道學堂”等特色空間,打造集便民就餐、社校交流和共享互助等為一體的“春熙·幸福里”項目。探索“商居聯動”綠色街巷服務新模式,將生態環境建設內容納入街巷公約、院規民約等自治章程。
實現綠色環境無縫銜接的多空間協同。實施“金角銀邊”場景營造,打造“天府之村·成都小院”等社區美空間22個、最美社區花園32個、鄰里美好生活館等社區微更新點位60個,新增“上班的路、回家的路”135條,進一步暢通社區與社區、社區與城市之間的“微循環”,“進可都市退可田園”的生態格局初步呈現;創新打造“第三大街”社區美術館,組建全國首個真正意義上的社區音樂廳“伽地社區音樂廳”,實現從城市老片區到社區美空間的蝶變。
發展“生態+”“+生態”的多領域協同。錨固綠色發展本底,實現“公園社區”向“生命共體”升級的“生態友好”,通過打造符合欣賞需求和情感寄托的社區景觀,設計符合居民健康生活要求的綠地空間,社區生態空間中各景觀要素的配置進一步優化,活水公園成為全市首個“無蚊公園”。布局高品質綠色空間體系,持續推動生態價值轉換,三圣花鄉提檔升級,“公園+鄉村”生態價值轉換新路徑案例獲評全國鄉村振興示范案例。
近年來,錦江區創新探索全齡友好公園社區建設新路徑,切實在建設品質化現代社區、推行綠色低碳生活方式、打造宜居生活環境等方面提供了具有示范性、引領性、可復制推廣的典型經驗和制度成果,相關示范點位獲評“全國社區綜合服務中心創新示范工程”,并作為全國社區商業發展大會、省市“我為群眾辦實事”等的調研點位。此外,錦江區還獲得“全國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全國義務教育優質均衡先行創建區”“全國文化先進區”等榮譽。
錦江區的社區生活品質有力提升。突出高品質和多元體驗,營造社區生活、服務、消費場景。通過實施社區微更新,活化利用社區“金角銀邊”,打造社區綜合體、精品社區游線,社區空間品質得以提升;通過因地制宜營造一批特色鮮明的主題社區、特色街巷,培育了新的社區生活、消費場景,社區場景更加多樣。“生態+”“+生態”協同發展,有效提升社區生態“含金量”,社區生活更加健康、友好、綠色。
錦江區的社區發展能力持續增強。社區黨組織核心功能充分發揮,吸引社會企業參與社區特色空間打造,社區發展“政府引導+市場參與”運營機制進一步健全;市場主體深度參與社區建設,探索“社區+商業”綜合體運營機制,加快構建起“基礎便民型+品質提升型”社區商業業態體系,實現從政府“輸血”到自我“造血”轉變。
錦江區的社區治理機制不斷完善。通過由社會主體承接部分社區空間建設運營,形成“政府引導、公眾參與、社會協同”多主體協同治理格局,多元主體參與基層治理制度渠道持續暢通、效果持續彰顯。各類志愿服務品牌精準對接群眾需求、提高服務品質,成為參與社區治理重要社會力量,充分體現社區自組織活力,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區治理新格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