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構建“1+3+125” 工作體系穩就業保就業
一、改革背景
2022年,受新冠疫情沖擊,國際局勢變化,對經濟和就業的影響超出預期,穩就業保就業被擺上突出位置。
從就業形勢上看,疫情多輪爆發、經濟增長放緩對就業造成嚴重沖擊。成都市先后經歷8輪疫情,尤其是“8.25”疫情防控期間,部分服務業消費需求下降明顯,制造業企業停工停產較多,對就業影響突出,企業穩崗壓力進一步加大。前三季度,成都市GDP同比增長1.5%,低于全國(3%)1.5個百分點,尤其是作為吸納就業主渠道的第三產業,增速僅有0.3%,降速明顯。據調查,全市公共人力資源市場用工需求同比下降幅度超過30%,企業“穩崗擴崗難”、市場“招工難”、青年群體“就業難”等矛盾交織。
從就業任務上看,就業需求增加、失業風險加大使得促進就業任務更加艱巨繁重。2022屆在蓉高校畢業生30.13萬人、成都戶籍高校畢業生6.66萬人,均創歷史新高;8月底,成都籍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2.34萬人,同比增加50%以上,工作量和壓力都更大。全市城鎮登記失業人員17.79萬人,實名結存未就業困難人員6282人,其中“4050”失業人員、殘疾人員和低收入家庭人員等困難群體就業競爭力較弱,在社會面就業形勢趨緊時,就業難度更大、失業風險更高。
一系列風險挑戰上升,給就業帶來困難和隱憂,也愈加凸顯出穩就業、保就業的極端重要性和現實緊迫性。而以往傳統促進就業的工作體系和模式難以滿足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的要求,存在一些痛點難點亟待解決。一是經濟發展與就業促進的聯動作用不充分。在發展規劃、產業政策、財稅政策和投資政策等宏觀政策方面制定時,沒有充分與就業政策聯動,對經濟發展中就業效應的分析和考量不足,產業調整相對滯后、區域發展不平衡,使得勞動就業不充分、質量不高。二是政府各職能部門的系統性協同不夠。各職能部門對就業工作了解較少、參與較少,就業政策分布在各自政策文件中,導致資源調配存在重復投入。同時,數據信息共享互通不暢,削弱了就業決策、就業服務的支撐,使得全市就業工作宏觀謀劃及系統性推進合力不強。三是人力資源市場化配置程度不高。用工信息發布渠道分散,求職招聘信息差明顯,人崗匹配效率不高。公共人力資源市場功能單一,難以滿足靈活就業人員、新就業形態從業人員需求。
二、改革舉措
面對復雜嚴峻的就業形勢,市人社局堅決落實市委、市政府重要部署要求,圍繞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的要求,錨定共同富裕方向建設共享成都,堅持就業工作“發展”導向,以就業優先戰略為支撐,以深化黨委領導下的多部門配合協同為關鍵,以助企紓困發展穩崗穩就業、促進高校畢業生等青年群體充分就業、強化困難群體就業兜底幫扶為重點,以做實做優就業服務為保障,創新構建“1+3+125”工作體系(“1”個大局,就是以市區上下協同、部門密切配合、社會廣泛參與的“大就業”格局統攬穩就業保就業全局;“3”大重點,就是以助企紓困發展穩崗穩就業、促進高校畢業生等青年群體充分就業、強化困難群體就業兜底幫扶為重點;“125”項政策措施,就是整合各部門穩就業保就業政策,強化協同、調度,形成目標明確、責任清晰、落實有力的工作推進體系),推動實現壯大優勢產業、鼓勵創新創業、促進充分就業相統一,全力以赴做好穩就業、保就業工作,走出改革創新的新路子。
(一)創新提出就業工作“發展”導向,著力實現經濟發展與擴大就業賦能共進。針對經濟發展與就業促進的聯動作用不充分,開創性提出就業工作“發展”導向和“做經濟發展的促進者”的角色定位。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優先政策,著眼促發展、穩增長,全力打好“降、緩、返、補”政策“組合拳”穩市場主體、保重點企業用工,穩住經濟發展基本盤。強化經濟發展與擴大就業聯動,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勞動者職業發展、城市創新發展、社會和諧發展,推動實現從穩定就業向協同經濟高質量發展躍升。?
(二)創新構建“大就業”格局,著力匯集就業促進工作合力。針對各部門系統性協同不夠,充分發揮市縣兩級就業工作領導小組牽頭作用,完善工作組織協調機制,形成黨委政府領導、人社部門主抓、相關部門各負其責和社會各界共同參與的“大就業”工作格局。完善工作落實考評機制,建立工作推進月調度機制和月通報制度;完善資金保障和評估機制,優化評價指標,強化結果運用;完善就業形勢監測機制,充分利用大數據比對分析,打造多部門合作的就業監測體系;完善突發事件處置機制,做好輿情監測研判和輿論引導,建立重大輿情溝通協調和應急處置機制。
(三)創新開拓就業供需精準對接渠道,著力提升人力資源協同水平。聚焦滿足常態化疫情防控階段用人單位招聘需求和勞動者求職需求,著力提升人力資源配置市場化程度。統籌促進就業與產業“建圈強鏈”人力資源協同,完善人力資源服務業“一園三區多點”布局,成功創建國家首批人力資源服務出口基地;全面整合公共服務人力資源市場招聘平臺資源,建設集用工、求職、服務于一體的“宜業成都”就業服務平臺,促進供需兩端有效對接、精準匹配;提檔升級“公共+社會”“專業+特色”的線下公共人力資源市場,補充建設零工市場、夜間市場、共享用工市場等新型市場,高頻次舉辦直播帶崗、送崗下鄉等線上線下系列招聘活動。“百日萬企”系列招聘活動受到高校和畢業生廣泛好評。
(四)創新打造職業技能培訓服務模式,著力增強勞動者創富致富能力。為了解決技能培訓與勞動者的就業脫鉤,全國首創“培訓—就業”智慧服務模式,通過用戶行為畫像、大數據分析的信息化手段智能精準推送企業崗位。2022年,通過網絡學院共為參訓學員推薦44萬余次崗位信息,投遞2萬余份簡歷,電話咨詢1.46萬人次。全面摸底全市重點行業、企業培訓需求,廣泛收集“建圈強鏈”等重點領域企業和地方特色技能品牌培訓需求,共收集“企業訂制班”培訓項目1081個,“區縣品牌班”培訓品牌114個,其中涉及“建圈強鏈”的培訓項目639個,廣泛開展補貼性職業技能培訓20.46萬人次。
(五)創新培育特色勞務品牌,著力賦能推進鄉村振興。針對農民工等群體技能素質較差、文化水平較低、就業競爭力較弱的特點,結合區(市)縣產業發展和勞務優勢,加快“蓉字號”勞務品牌建設,以“一縣一品”“一縣多品”特色勞務品牌助推農村勞動力技能增收。培育特色勞務品牌29個,“成都新電商人”“溫江花工”參加全國勞務品牌主題展示活動并獲得2項大獎,“金堂焊工”“邛州竹編”“浣花女”3個項目入選省級勞務品牌, “金堂焊工”“崇州道明竹編”勞務品牌登上央視農業農村頻道《振興路上》欄目。
(六)創新打造“智慧就業”服務場景,著力推進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從社區居民在就業創業時面臨的人崗匹配不精準、就業培訓不便捷、就業政策不簡明等堵點痛點出發,全力打造“智慧就業”服務端和成都就業駕駛艙(一艙三圖),大力度開展“智慧就業”社區場景建設,先行打造成都高新區興蓉社區智慧社區示范點位,在天府市民云平臺建設“4+4”智慧社區就業創業項目8個,實現了全市就業形勢實時呈現、就業經辦動態管理,社區居民“足不出戶”即可享受便捷精準、智能高效、可感可及的“智慧就業”服務。
三、主要成效
(一)主要就業指標優于全國平均水平,就業形勢穩中向好。一是城鎮就業規模不斷擴大。全市城鎮新增就業25.31萬人,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110.04%。二是失業率進一步降低。城鎮登記失業率自一季度階段性走高后逐月下降,12月末,全市城鎮登記失業率為2%,同比降低0.88個百分點;城鎮登記失業人員17.79萬人,同比減少7.69%。
(二)重點群體就業穩中有增,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一是高校畢業生就業更加充分。籌集市場化崗位34.8萬個、政策性崗位2.44萬個、見習崗位1.06萬個,舉辦公共就業服務進高校活動702場次、服務超32.3萬人次,新增吸納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8.53萬人。二是困難群體就業更有保障。開展就業援助“暖心活動”,制定困難群體就業幫扶10條措施,全年新募集公益性崗位和就業援助基地崗位7294個,共有托底安置的就業困難在崗人員1.2萬人,就業困難人員就業率達93.6%,“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三是農民工轉移就業保持穩定。開展“春風行動”專場招聘活動531場,發布崗位47.68萬個,全市農村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新增轉移就業8.45萬人,勞務轉移輸出規模214.56萬人。
(三)企業用工保障及時有力,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更加牢固。深化重點企業用工保障,協同發改、經信、投促等部門,健全重大項目服務保障、24小時用工調度、區域勞務協作、企業共享用工、崗位動態監測“五大機制”,幫助192家重點企業新招募40.11萬人。大力發展人力資源服務業,全市人力資源服務機構達2092家,營業收入超過600億元;不斷完善公共人力資源市場和靈活從業人員勞務市場,全市共開展各類招聘活動3581場,為10.73萬家用人單位發布就業崗位272.35萬個,場次和力度均為歷年同期之最。
(四)助企惠民政策效能充分釋放,為經濟平穩運行提供有力支撐。實施“降緩返補”政策免申即享、即申即享、直補快辦,讓政策紅利快速直達企業,切實助企降低用工成本、穩定就業崗位。全市累計為企業降本減負141.86億元;落實全市“紓困10條”,發放困難行業穩崗補貼金額為2.26億元,涉及企業5.89萬戶,惠及職工77萬人;為26.75萬人發放失業保險金28.9億元,為59.82萬人次發放失業人員價格臨時補貼1.19億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