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首創農貸通平臺 以金融科技推動普惠金融服務鄉村振興
為解決三農面臨的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各地展開了農村金融改革試點。2015年,中國人民銀行、發改委、銀保監會、四川省人民政府聯合發布《成都市農村金融綜合服務改革試點方案》,確定成都作為全國農村金融改革試點城市。2017年,成都市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建立“農貸通”平臺促進現代農業與現代金融有機融合的試行意見》,提出了原創設計農貸通平臺,以進一步深化農村金融綜合服務改革,使農村產權要素得到有效激活,農村金融市場環境得到實質改善,農村產業融資能力得到整體提升,推動成都現代農業發展更上全國級新臺階。
一、改革背景
農村產權不明晰、借貸雙方信息不對稱、涉農貸款風險大是阻礙金融資本支持農業農村發展的主要因素。成都市在開展農村金融服務綜合改革試點中,堅持問題導向,在全面完成農村產權確權頒證基礎上,創立“農貸通”金融綜合服務平臺,以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為核心,按照搭建農村信用信息平臺、打造應用場景、完善運營模式、加強推廣應用和配套保障措施的思路,構建線上線下有機融合的融資服務體系,有效緩解了農村金融信息不對稱,融資難、融資貴等難題,大力推進成都市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助推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
二、主要措施
(一)完善平臺頂層設計,夯實農村金融改革基礎
一是完善組織體系,建立聯席會議制度,由市領導牽頭,市農業農村局、市金融局、市財政局以及人行成都分行營管部聯合成立聯席會議,負責“農貸通”平臺建設的組織領導,跟蹤掌握工作開展情況,協調解決工作推進中的問題,及時總結推廣好經驗、好做法,相關區(市)縣也建立了相應的工作制度,推動轄區內“農貸通”平臺建設。
二是完善財政金融支持政策,面向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戶,加載貼息政策,對大宗糧食生產、特色種養殖、一二三產業互動等涉農項目提供利息補貼,有效降低融資成本,提升其貸款的積極性,更愿意貸;針對金融機構,出臺風險分擔政策,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撬動作用,引導金融資金向農業農村流動,對農村產權抵質押貸款、擔保貸款、信用保證保險貸款及供應鏈金融貸款四種貸款模式提供風險補償,可解決放貸的后顧之憂。
三是創新運營模式,通過建立“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的運營機制,政府通過政策引導和財政補貼等形式支持平臺建設運營,負責平臺頂層設計和制度安排,統籌協調相關政策資源、數據資源、金融資源等,指導平臺及村級綜合服務站建設,建立涉農獎補政策及風險分擔機制,推進涉農大數據庫建設,審核平臺和村站功能服務新增,對運營工作進行監督管理等;金控征信公司負責平臺的日常運營、機構合作、業務拓展,線下村級綜合服務站的建設運營工作,打造線上線下服務深度融合的農貸通平臺,助力農業農村現代化和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通過與銀行、保險等機構合作提供金融服務的同時提升市場化運營收益。
(二)創新金融服務模式,暢通融資服務渠道
線上,按照“一個平臺,三級管理,市縣互動”思路自主設計研發和運營維護,運用云計算、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前沿金融科技技術,打造集信用體系、普惠金融、產權交易、財政金融政策、資金匯聚等服務為一體的綜合融資服務平臺,實現用戶融資需求與銀行產品精準匹配,高效覆蓋成都農村市場。同時,根據角色權限不同為政府部門、金融機構等提供信息采集、政策發布、產品管理、數據統計等差異化的管理功能。
線下,按照統一規范,同步建設集農村金融、農村產權交易、農村電商“三站合一”的村級服務站,實行“三塊牌子、一套人馬、一套硬件設施、一站式服務”,提供信用信息采集、貸款引薦、金融知識宣傳、平臺操作輔導、產權交易推送等服務,以打通農村金融服務“最后一公里”。通過整合涉農金融服務,打造專業聯絡員隊伍,規范運營管理制度,深入開展宣傳推廣等措施,探索建立完善“政府扶持+市場化運作”模式,在農業產業資源豐富、常住人口眾多、金融需求旺盛的區域建設村級綜合服務站,“以點帶面”輻射帶動周邊行政村,實現要素資源投入和服務覆蓋范圍的平衡。由村級片區所在地鎮/街道政府協商支持建設場地、電腦等基礎辦公條件;引入銀行、保險等合作金融機構,采取給予“固定費用+業務拓展費”,推動業務下沉和便民機具布放等方式開展合作共建,提升村站的活力和運營收益,初步實現可持續化運營,并總結了一套“可復制、可推廣”的市場化改革經驗。
依托“農貸通”線上+線下運營體系,面向政府部門,為各項監管措施、激勵政策的有效落地提供抓手為政府政策制定提供參考依據;面向金融機構,按市場化原則為銀行、保險等金融機構提供業務引薦、數據支撐、產品創新等服務;面向農業經營主體及農戶,提供融資對接、農險承保、金融教育等一站式綜合金融服務。
(三)推進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緩解農業農村融資難題
一是建立了農村信用信息歸集技術指標體系,制定了數據格式與入庫信息技術規范等標準。
二是通過實時接口調用和批量獲取兩種方式實現與市農業農村局、市市場監管局、市網絡理政辦接入涉農數據,與農交所接入農村土地經營權交易數據。
三是實現通過平臺貸款、農業保險及財政貼息等業務產生數據沉淀。截至2023年1月底,平臺已歸集全市210萬余戶農戶數據,全市企業的工商基本信息、成都產權交易數據350萬余條;各類農業獎勵補貼數據和農業職業經理人數據10萬余條;可授權查詢可770萬余條農村土地經營權證數據和165萬余條耕保基金數據。基于涉農大數據研發了涉農經營主體信用信息報告、基礎工商信用報告、農戶資質評估報告、稅務征信報告,在開在融資對接過程中提供給金融機構,為融資主體增信,和進一步降低金融機構信貸發放風險。
(四)強化金融科技應用,持續打造平臺服務場景
一是建立一站式融資實現機制,廣泛引入各類銀行、小額貸款、擔保公司、融資租賃公司等資金供應主體,建設共享“融資產品超市”,通過平臺足不出戶開展融資對接,實現“讓信息多跑路,老百姓少跑路”,利用互聯網手段打通平臺與金融機構業務系統,實現業務數據的實時傳遞與受理,并可通過平臺后臺管理系統向金融機構后臺進行信息推送提醒,大幅提高貸款對接效率,積極滿足廣大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戶各種信貸需求,顯著提高涉農貸款可得率和滿意度。
二是打造在線政策申報服務。開展農貸通平臺在線貼息申報,實現申報、審批全流程在線辦理,大幅提升申報效率,利用平臺用戶數據和金融業務沉淀數據,可準確判斷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戶身份的獎補資質,可支撐財政資金測算,合理調整貼息政策,有效平衡財政資金可承受范圍與惠農支農成效,截至2023年1月底,已在在全市范圍內累計完成在線貼息6次,為5000余個涉農項目補貼金額7100余萬元。完善風險分擔在線申報系統研發,采用基于角色的權限控制的系統設計方式,分別為銀行、擔保、保險、供應鏈金融核心企業設計權限清晰的申報規則,各級政府、收儲公司實現信息快速補充審批。創新開展農業職業經理人保費補貼在線申報,實現農業職業經理人身份在線審核確認,補貼金額自動計算統計,較大程度提升了申報效率和服務滿意度,2022年首次開展在線申報,累計補貼1383筆,涉及補貼金額600余萬元,較上年以線下申報方式,分別提升121.63%和68.23%。
三是農業保險在線投保登記,平臺打造線上便捷投保、線下宣傳引導的業務模式,為保險機構提供農業保險協辦服務。依托“農貸通”金融服務體系,上線傳統種植、傳統養殖、生豬價格指數、中藥材4大險種,覆蓋60余品種,實現農業保險投保需求在線登記,通過“線上下單,線下對接”農業保險服務模式,規范農業保險承保理賠流程,農業經營主體及廣大農戶可“少跑路”甚至“不跑路”,實現農業保險在線“下單”,進一步提升農業保險產品的覆蓋率和投保效率。通過線下村站加載農業保險服務,優化完善農業保險基層服務體系,形成農業保險高質量發展,村站“活力與效益”穩步提升的雙贏局面,建立長效運營機制。并不斷歸集整理農業保險大數據,加強與金融機構創新合作,提升銀保和互動水平,提高農業保險數據實用價值。
除以上核心業務服務外,平臺還匯集供應鏈金融、國債下鄉、農村商業等業務功能,有效滿足農村金融各項綜合服務需求。
三、取得成效
截至2023年1月底,農貸通平臺累計入駐金融機構77家,發布金融產品689個;注冊用戶13.15萬戶,累計放款41636筆, 合計503.48億元;政策性農業保險服務覆蓋面積9.4萬畝。按照“政府扶持+市場化運作”運營模式提升優化村站54個,覆蓋9個涉農區市縣,較大程度上實現村站活力與效益的提升,總結出一套可復制推廣的模式。
一是滿足現代農業金融需求。農貸通平臺運行以來,放款筆數及金額持續增加,成都市及各區市縣涉農貸款余額持續增長,有效促進農業產業與農業經濟的增長,面對農業經營主體多樣化生產經營的趨勢,平臺能有效滿足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及廣大農戶的資金需求,持續提升其金融服務的獲得感、滿足感。
二是助力農村信用體系建設。依托農貸通建立涉農主體信用信息數據庫,搭建涉農融資支持項目庫,構建新型經營主體信用信息數據庫,利于緩解信息不對稱、交易成本高和抵質押物不足這三大困境。
三是創新惠農政策實施模式。依托農貸通“線上+線下”運營體系,為各項支農惠農財金政策的落地提供有效抓手,為貸款貼息及風險補償政策在線辦理、政策性農業保險在線承保等創新提供支撐,通過線下村站開展深度宣傳與推廣,進一步加強相關服務落地實施。
四是助力農村金融環境優化。依托村站長期深入強化金融知識宣傳,大力推動了農村區域金融知識普及,增強鄉村居民金融風險意識與識別違法犯罪金融活動的能力,提升鄉村居民整體金融素養,進一步優化農村金融環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