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街道回歸市民生活”
——成都公園城市街道一體化改革創新實踐
猛追灣濱河路。
一、改革背景
街道是城市最基本的公共產品,是與城市居民關系最為密切的公共活動場所,也是成都休閑文化和市井煙火氣的重要載體。成都平原獨特的自然氣候條件,孕育了成都人安逸閑適的生活態度和熱愛逛街的出行習慣。根據綜合交通調查,全市非通勤出行比例高達56%,居民出行比例中慢行比例達47.5%。然而,現有城市街道大多是以汽車為導向的交通性空間,機動車交通過度擠壓街道慢行空間,出現了慢行安全難以保障、街道空間尺寸不宜人、沿街風貌品質不佳等問題。同時,管理上涉及多個部門,各部門各自為政、條塊分割,導致道路紅線內外缺乏統籌設計、道路兩側公共空間的整體品質難以保障,無法滿足廣大市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2019年,成都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組織開展公園城市街道一體化工作,編制《成都市公園城市街道一體化設計導則》(以下簡稱《導則》),提出建設以人為本、安全、美麗、活力、綠色、共享的公園城市街道場景。
二、改革舉措——從規劃管理到空間治理的改革
“五個改革、兩個創新”
(一)空間管理邊界的改革:從道路紅線向“U”形空間轉變
過去的街道設計范圍局限于紅線以內,對紅線內外要素缺乏統籌,紅線外兩側綠化帶、建筑退距空間分別由不同的單位進行設計、建設和管理,規劃管理局限在紅線內的道路空間。“街道一體化”突破原有管理邊界,將設計、管理空間拓展到以街道為中心的“U”形空間,統籌紅線內外的各類要素,提出一體化的指引要求,實現空間管理邊界從市政道路向公共空間的轉變。
(二)資源分配方式“慢行優先”的改革:從“以車為本”向“以人為本”轉變
傳統“以車為本”的思想將有限的道路空間資源過多地分配給了機動車交通,嚴重擠壓了人行道、非機動車道和綠化空間。“街道一體化”對街道空間重新分配,增加街道慢行空間、實現車退人進,融合綠道與街道慢行系統,提出慢行游憩一體化的指引,以便捷、舒適、安全、適宜步行的街道鼓勵市民綠色出行。改造后的街道,人行道比以前寬了,沿街亂停放的車輛少了,人們在街道步行、騎車、跑步更加安全舒適,街道重新變回了老百姓熟悉又親切的日常活動空間。
(三)設計對象精度“由亂到靚”的改革:從市政工程向整體空間品質轉變
過去的道路設計往往按照工程化的建設思維,只關注是否滿足交通、市政工程設計規范和標準,對行人的使用感受與景觀體驗缺乏考慮,未結合道路兩側的公共空間營造整體景觀環境。“街道一體化”突破傳統、單一的工程設計對象,對市政設施、景觀環境、沿街建筑、歷史風貌等要素進行有機整合,通過整體空間景觀環境設計,體現成都文化意蘊和特色。特色街區的打造優化了人文品質,文化墻、景觀小品的增多,讓街道更有都市文化氛圍、更有城市人文關懷的溫度,讓老百姓感受到街區文化氛圍的提升,街區的文化認同感與歸屬感也增加了。
(四)設計內對象范疇“街區化”的改革:從街道設計向街區場景營造轉變
公園城市的街道建設不再是單純的物質空間建造,更需要通過場景營造方法,將街道打造成為公園城市美好生活場景。“街道一體化”結合不同類型街道人群活動規律和需求,提出生活、商業、產業、景觀、交通、特定類型6類街道場景營造,營造可感知、可參與的公園城市街區場景。通過拆圍透綠,讓街區與社區開敞融合在了一起,通過增加綠化景觀、提升沿街店鋪業態,讓街區生活場景由過去的散雜向安全溫馨轉變。
(五)設計內容廣度“上下整合”的改革:從重視地上空間設計向地上地下并重轉變
過去慢行空間設計主要在地面上,商業及公共建筑地下空間無法與街道上的步行空間、公共交通站點很好的暢連。街道一體化結合軌道交通站點TOD一體化開發,對地下公共空間、過街通道等進行統籌設計,形成連續的慢行體系,讓市民可以便捷的換乘地鐵站點,快速地到達站點周邊商業與公共設施,實現了站點與周邊街區互聯互通。
(六)實施機制“精細管控”的創新:以“1+N”的技術管理體系實現全過程、全要素傳導
建立成都市街道“1+N”的技術管理體系,以《導則》為頂層設計指引,新編或修訂包括交通、設施、景觀、建筑4個方面、十余項相關技術標準和規范。按照街道一體化要求,市級相關部門探索制定街道分時段使用、街道共享單車、建筑后退空間土地利用等相關配套政策,保障“街道一體化”理念的傳導落實。如:交子大道每逢節假日,設置限時步行街,讓街道成為人們可以放心逛街、開展節慶活動的慢行街道。
建立“分類引導、分級管控”的工作模式機制,要求對重點街道編制街道一體化設計方案,一般街道在一體化設計理念指導下開展街道設計工作。全市新建城市街道嚴格執行一體化設計要求,舊城街道應貫徹一體化設計理念,結合實際情況進行設計和建設,推動街道一體化工作的落地實施。
(七)治理機制“問需于民”的創新:建立智慧化、常態化多元共治機制
形成街道一體化設計實施與管理平臺,成立市級主管部門環境治理辦公室,協同屬地街道和居民形成常態化的街道環境多元共治機制。結合人民城市人民建的共建共享理念,街道一體化實施項目設計要充分征求沿線居民及街道社區意見,也要充分發揮交管、城管等城市后期管理、運行維護等部門的綜合治理職能,讓街道不僅更美麗,也更好用、更舒心,打造更多舒適安全回家的路。
充分應用大數據、依據智慧城市發展規劃等要求對街道一體化設計區域進行科學分析與預測,找準區域街道智慧化發展需求,優化完善智慧化設施功能,精準布設智慧綜合桿等城市智慧化設施,促進智慧城市建設及加快城市智能化改造。
三、改革成效
(一)點亮城市名片,成都在近3年呈現了一大批網紅街道,讓市民有更多街可以逛。
劃定城市15條主要干道和31個重點片區內街道作為開展街道一體化設計實施項目,并將天府錦城內重點街道順城街、祠堂街、文殊坊片區、濱江路沿線,一環路沿線街區、杉板橋路、棗子巷、成洛路、交子大道、猛追灣濱河路、合江亭音樂大道等建設項目作為示范街道先行先試。
(二)在全市范圍內形成以人為本的共識,各區縣各顯神通不斷推陳出新。
各區縣通過制定街道一體化年度建設計劃,每年形成一批示范項目,帶動街道周邊城市街區的功能更新和品質提升。
金牛區棗子巷:積極探索“文化+治理+產業”的一體化發展新模式
“騰退了2.5米,北側一線全部重新搭建了拱廊。南側一面動了大手術,實施‘兩拆一增’,基本上騰退了5米,新增了綠道和景觀節點。”改造后的棗子巷不再是市民眼中的“陰暗角落”,而是承接網紅打卡地寬窄巷子的“有機組成”,成為成都公園城市的一部分。
金牛區堅持片區謀劃,將棗子巷周邊1.52平方公里納入打造范圍,打造“棗子巷·中醫藥”特色文化示范街區。作為首個公園城市街道一體化示范街區,棗子巷按照街道一體化導則要求,調整街道斷面,縮減機動車道寬度,增設綠道和人行步道,通過做美形態、做精文態、做強業態,打造文商旅融合發展示范樣板,讓“最差小巷”成為了“最美街區”。以“民國風”為主題,有機更新沿街20棟建筑立面,個性化提升沿街182間店鋪商招店招,栽種棗子樹等特色植物,彰顯中醫藥文化街區韻味。推動街區產業由低端向特色精品轉變,保留提升及自主轉型商鋪,引進10余家中醫藥文化品牌入駐。充分發揮基層社區作用,通過入戶上門、集體座談、院落壩壩會等方式廣泛征求意見,實施沿街13個老舊院落整治。采取EPC模式,金牛國投集團與力方新文旅集團合作成立合資運營公司——成都力金新文旅有限公司,深入推動街區市場化運營。
成華區望平濱河街:創新性引入“EPC+O”模式、打造街區有機更新樣板
“這里原是紙箱廠、紡織廠等單位舊址,建筑年代久遠,房屋破損嚴重,綠化質量不高。”望平社區黨委副書記刁靜感慨,街區公共空間小、人們缺乏休息的場所,街區改造十分必要。
望平濱河街將2.5公里濱河路車行道優化為“步行+自行車”慢行道,打造形成了特色濱水慢行區——望平坊。現在這里已成為當地市民特別喜愛散步遛彎的區域,沿河外擺聚集了大量年輕人,還隨處可見拉著行李箱打卡的游客。
望平坊創新性引入設計、施工、運營三位一體的“EPC+O”模式,由政府收儲、租賃,引入萬科作為運營商,成立片區運營團隊對收儲資產實施租賃管理、運營管理、項目招引、業態管控,收儲載體2.4萬平方米,完成“兩拆一增”6200平方米。同時,成立追夢灣綜合黨委及聯合商會,機構由街道辦及成都萬科相關負責人出任理事,集合猛追灣商家店鋪,從環境治理、居民生活及經營生產等多個維度持續開展工作。帶動項目周邊30余存量商家主動轉型業態提升品質,拉動片區商鋪租金上漲60%~70%。2022年11月25日,住建部將猛追灣片區城市更新作為“成都市探索全過程一體化推進模式”典型經驗做法在全國范圍內推廣。
高新區交子大道:以人氣帶動消費、示范打造生活美學消費街區
“交子大道將街道一體化與市政設施——人行天橋有機結合,交子之環是全國首座融合多元業態的人行天橋。而且交子大道將節慶活動作為城市IP來打造,街道承載了全市的節慶流量。”
交子大道一體化改造后,沿街構建慢行體系及公共服務設施,作為交子公園商圈消費場景和公共空間的重要支撐,形成貫穿交子文化的全天候活力空間、承接城市慶典的節假日歡樂街道。通過建設“交子之環”特色景觀橋,形成聚人氣的活力空間、形成交子金融大街的形象地標,聯動天府雙塔、交子之環等網紅地標,將大型立體燈光秀作為城市文化和夜間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刷新成都人朋友圈的新科技地標。
高新區創新打造“交子市集”自創IP,常態化開展交子市集活動,同時聯動項目周邊商家,開展與自身消費業態相契合的意趣活動,吸引數十萬人次的線下參與體驗。探索打造社區商業盒子,將商業盒子的概念融入社區商業模式。截至2022年10月底,已開業商家整體銷售上升趨勢良好,累計銷售額超6500萬元。
錦江區大川巷:創構生態投資和價值轉化的新范式、打造原創畫廊街區
“現在整條街統一改造之后,成為了一條以原創藝術為主的街區,街道風格變得更加文藝舒適,社區管理工作也更好開展了。”合江亭社區黨委書記陳依芬說,改造前的大川巷是這一帶著名的“快遞一條街”,三輪車占據車道,快遞滿地堆放,小區居民進出都不方便,根本談不上吸引游客。
大川巷一體化改造引入市場機制解決街區可持續經營問題,邀請域上和美集團全程負責街區創意策劃、建設實施、運營管理和品牌推廣,構建起社區黨委領導、街區規劃師、商戶代表、居民代表、轄區民警、兩代表一委員組成的街區治理商協會,將街區的業態準入、風貌品質、經營秩序、商居關系等納入協商共治,讓大川巷徹底改頭換面,也讓更多地居民和游客參與到街區活動中來,讓原創繪畫藝術真正成為居民生活的一部分。
武侯區音樂大道:探索“音樂+”的街區有機更新路徑
“樓臺酒吧歌不斷,音樂廣場舞翩翩,馬路天使奏新曲,絲竹聲聲情綿綿……”72歲的音樂人馬治順,居住在武侯區望江路街道老馬路社區,親歷著社區近年來的新變化,創作了這首歌曲。2020年,音樂大道入選成都市“最美街道”。
音樂大道改造構建“文化+”的景觀場景,重點打造“音樂禮盒”“夜光星球”等景觀節點,設置“互動五線譜”“戲水涌泉”等藝術小品,采用紅、黃、綠等明快色調對建筑立面進行統一設計,精選銀杏、藍花楹等樹種增綠筑景。推動文化產業與街區共興,對入駐街區的各類音樂企業提供最高200萬的政策支持,設立100萬的原創音樂專項獎金,鼓勵音樂人才創作,促進坊內商家自主進行價值轉化;引入成都愛樂坊運營管理有限公司,以載體收儲、業態升級和品牌孵化為抓手,負責街區統一運營,實現了片區業態蝶變、形態質變和功能蛻變。
(三)綜合效益評估
經濟效益方面,通過街道建設帶動街區整體品質提升,吸引人流聚集,推動業態有機更新,提升沿街商鋪營收,帶動片區就業。促進城市文化和經濟要素聚集,推動形成一種新的城市發展方式和經濟增長極,實現城市高質量發展。
社會效益方面,通過宣傳冊、規劃館、媒體報道等方式,廣泛開展公眾參與活動,加強市民對街道一體化設計理念的認識,營造守法有序禮讓的交通環境,規范街道公共場所中的行為禮儀,引導群眾參與社區共治共建共享。讓街道成為市民公共交往空間,讓居民出行、生活更加便捷,實現城市高品質生活。
管理效益方面,有效提升街道設計與實踐工作的系統性與整體性,促進街道各功能的協調均衡發展,加強相關管理部門的溝通協調,探索形成街道空間一體化設計、多元營造與治理工作機制,節約集約利用社會資源、提高城市空間治理工作效率,從而提升區域空間發展整體治理水平,實現城市高效能治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