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這片水稻沖擊“超級稻”
當陽光穿透云層灑下來,成都市大邑縣現代農業園區核心區即將收割的稻田,仿佛金色的海洋。9月18日,在該園區核心區的百畝高產示范片,雜交稻新品種“川康優2115”迎來了沖擊“超級稻”的關鍵環節:現場測產驗收——專家組全程監督、記錄、測量,現場收割稱重計算畝產,最后得到的平均稻谷產量為809.6公斤/畝。而成都平原“超級稻”的標準為產量780公斤/畝以上,這只是“第一輪面試”。想要成為“超級稻”,需要連續兩年現場測產驗收產量達標。“川康優2115”明年還需要經過在不同生態區能否再次實現超高產的考驗。
隨機選取三個田塊實測
當日,受農業農村部委托,四川省農業農村廳組織了省內外有關專家,對四川農業大學農學院、四川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四川綠丹至誠種業有限公司合作育成的雜交稻新品種“川康優2115”進行了現場測產驗收。按照農業農村部超級稻認定測產方法,專家組隨機選取三個田塊,采用收割機實收實測。稻谷經稱重、去雜、測定水分,折算成標準水分產量。三個田塊的收獲面積分別為1304.4平方米、877.0平方米、903.6平方米,標準產量分別為792.4公斤/畝、841.0公斤/畝、795.4公斤/畝,平均稻谷產量為809.6公斤/畝。據成都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姚光貴介紹,其中第二個田塊841.0公斤/畝的產量,創造了成都市麥后機插優質稻畝產的新紀錄。
突破技術推廣“最后一公里”
同一個水稻品種,不同的人種出來,產量可能會有很大的差異。“川康優2115”本身具備了超高產的潛力,最后能否實現,很大程度取決于栽種技術和后期的田間管理。而在“川康優2115”沖擊“超級稻”的路上,有一個教授、博士扎堆的團隊為其保駕護航。今年四川遭遇極端高溫天氣,栽種技術和田間管理對于產量尤其重要。“川康優2115”超高產創建及重大技術協同推廣專家組成員陳勇副教授表示,“川康優2115”采用的育插秧全程機械化綠色高效栽培集成技術,高效應對了育秧期間高溫或低溫、灌漿結實期高溫等氣象災害。該技術穩定性強,輕簡化程度高,豐產優質性好,種糧大戶很滿意。
據了解,該園區核心區的百畝高產示范片示范過程中,四川農業大學任萬軍教授、陳勇副教授、雷小龍副教授、周偉博士、鄧飛博士、程紅老師及一批博碩士研究生常年依托專家大院扎根一線,省市縣農技部門依托穩定的稻作技術高效推廣,新型經營主體根據需求高效經營,實現了技術協同推廣落實,打通了產前、產中、產后環節,突破了技術推廣“最后一公里”問題。(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林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