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報告·鄉村振興進行時 | 產業興旺視點】
紅土地上開出的“五朵金花”
在建川博物館,有一張珍貴的圖片深深吸引了我,是抗戰烈士鄒紹孟同志的。
1937年9月,身為川軍124師參謀長的鄒紹孟奉命出川抗日。次年3月17日下午,在滕縣保衛戰中,他與入侵的日軍展開巷戰,光榮犧牲。在武漢舉行烈士公祭時,毛澤東主席曾送挽聯“奮戰守孤城,視死如歸是革命軍人本色;決心殲強敵,以身殉國為中華民族爭光”。1984年11月,四川省人民政府批準鄒紹孟同志為革命烈士。
歲月匆匆,戰爭的硝煙早已淹沒于滾滾紅塵,歷史的車輪也飛速向前。在黨的鄉村振興戰略的英明指導下,廣大農村大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鄒紹孟烈士的家鄉,又發生了什么巨變呢?
懷著好奇之心,冒著冬日的余寒,我們走進了樂德鎮,踏上那片神奇的紅土地,去了解它的前世今生。
樂德鎮位于四川省自貢市榮縣南部,距榮縣縣城約13公里。它的版圖酷似一匹昂首向前、努力奔跑的駱駝。波浪起伏的淺形丘陵,層層疊疊地匍匐在這片大地上,榮牛路、自犍路穿境而過,旭水河、越溪河靜默流淌。
相傳清朝時此地建有賽馬場,縣太爺經常在此地與人騎馬游玩,賽馬取樂。據1993年版《榮縣志》記載,場周石壁上有“樂”“德”“正”三個大字,取其“賽馬取樂,道德公正”之義,故名為樂德鎮,后人也理解為“樂居鄉土、德行天下”之意。
曾經,這是一片貧瘠的鄉土,祖祖輩輩勤勞的樂德鄉民,臉朝黃土背朝天,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從事著傳統的農業勞動。斗轉星移,歲月變遷,蜿蜒的河流從寒冬里走來,沉睡的土地迎來振興的春天,勤勞智慧之花,在這片美麗的紅土地上,次第綻放!
一、大棚之花
在回龍殿蔬菜種植基地,一個個巨大的鋼架蔬菜大棚,宛如一條條白色的巨龍,威風凜凜地橫臥在田間地頭。綠色的瓜架上一根根長長的絲瓜擺動,一排排盛開的花菜整齊佇立在微微潤濕的土壤里,在溫暖透亮的棚屋里拔節生長。
張小良一家,是種植大棚蔬菜的最大受益戶。
張小良像眾多其他青年一樣,迫于那時農村經濟的艱難,不得不背井離鄉,外出務工。他想通過打工,改變落后的家庭經濟狀況。
然而,打工生活是非常艱難的:東奔西走,居無定所。妻子李二姐外出沒幾年就不幸得了疾病,張小良一邊打工一邊照顧生病的妻子,生活的艱難與壓力可想而知。
2006年,張小良帶著生病的妻子返鄉務農。但傳統的農業種植,根本無法改變貧窮的家庭狀況。
2014年,脫貧攻堅號角吹響,惠民政策如陽光普照。張小良貸款開始養兔,從幾十只養到幾百只。眼看生活有了起色,一家人開始憧憬著美好的未來,不料,一陣風雨無情地刮來:由于購買的兔飼料存在質量問題,幾百只肉兔在一周之內相繼死去,一下虧損了好幾萬元。一年的辛苦勞累付之一炬,美好的希望成了泡影,貧困的家境雪上加霜,著急加上內疚,張小良一下就病倒了。
那時,張小良甚至想過吃安眠藥結束生活的重壓。這時,他看到生病的妻子,猛然想到自己肩上責任重大——上有年邁的父母,下有幾歲的幼兒,還有一個患病的妻子,怎能自私地扔下他們,一走了之呢?張小良痛定思痛,鼓足男兒的勇氣,咬緊牙關,頑強地從困境中站了起來。
村里的楊支書了解到張小良一家的艱難處境,上門安慰,鼓勵張小良學種大棚蔬菜,并派他到鼎新鎮現場參觀學習。
參觀學習后,張小良產生了種植大棚蔬菜的強烈愿望,但苦于沒有建設大棚的資金。怎么辦呢?張小良坐在自家門檻上,一支又一支默默地抽著廉價的香煙。
正當張小良一籌莫展之際,楊支書等村委干部為張小良爭取到政府的扶持資金,幫助他搭建了4畝地的鋼管大棚。這真是雪中送炭啊!張小良感動得泣不成聲。
從此,張小良像著了魔一樣,守在自己的幾畝大棚里,如照顧嬰兒般管理著自己的蔬菜。從最初的撒種育苗到移栽,再到澆水、施肥、除蟲,他一個人干得熱火朝天。那怕被炎陽曬黑了、被勞動磨瘦了,他仍任勞任怨、埋頭苦干。他要向土地要產量,要向大棚要回報,他要用勤勞的雙手,讓一家老小過上富足的日子。
“皇天不負有心人”,大棚反季蔬菜銷量很好,價格也不斷攀升,4畝地一年收入達到了4萬多元。這是傳統農業種植的好幾倍呢!張小良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干勁更足,興致更高,目標更大了。
2020年,張小良的大棚蔬菜擴建到55畝。他終于迎來創業致富的春天,預計年收入可達80萬元。同年的“榮縣2020年田園榮州優質農產品評優大賽”中,通過三輪嚴格評比,張小良以全場最高分獲得專家組的一致肯定,獲得此次大賽金獎。
張小良不僅自己走上了致富的道路,還熱心地帶動全體村民共同致富。現在,他一邊帶領村民種植大棚蔬菜,一邊幫村民收購蔬菜,解決了菜農蔬菜銷售難的問題。村民總是豎起大拇指稱贊說:“我們的張隊長是一個良心隊長,他收購的蔬菜價格,總是高于市場收購價。”
目前,樂德大棚蔬菜種植面積已達4000畝,本著“業興、人和、村美、家富”的發展理念,推廣“菜—稻—菜”種植模式,真正實現了“千斤糧,萬元錢”的奮斗目標。
大棚基地之花,將在樂德這片沃土上,越開越繁盛。
二、農場之花
沿著干凈的水泥路,沐浴著柔和的陽光,我們饒有興趣地走向天宮廟村“樂視界家庭農場”。農場主黃吉彬帶著無比燦爛的微笑,迎接了我們。
當他指向那漫山遍野的沃柑林,我們欣喜地看到:一棵棵深綠色的桔樹上,一個個桔紅色的“小燈籠”,密密匝匝地懸掛著,令人驚嘆不已。
被問及為何回鄉創業時,黃吉彬頗為動情。
黃吉彬是一個土生土長的農村小伙。他高中畢業后,毅然背井離鄉,輾轉于成都、浙江、西安等地打工。經過18年辛苦打拼,在西安,他成了以“小竹簽”燒烤為主業的6家分店的小老板,年收入在50萬元左右。
此時,在朋友眼中,黃吉彬已然成功,但他另有夢想:希望有朝一日地能回到故鄉,在家鄉的那片土地上有一番作為。畢竟,故鄉才是自己最終落腳的地方啊!
6年前的4月,一個偶然的機會,黃吉彬接觸到柑橘新品種“沃柑”。該品種很適合在家鄉樂德鎮發展,同時也能圓自己的創業夢想。于是,黃吉彬想方設法做通了妻子的思想工作,毅然決然地把經營得紅紅火火的餐飲店轉讓給了朋友。夫妻倆收拾行囊,連夜踏上了回鄉的列車。
同年12月,在村支書的幫助下,黃吉彬在天宮廟村十四組流轉土地80畝;第二年,開始從重慶柑桔研究所購置種條,然后自己進行嫁接。他先后投資80萬元,建成170畝沃柑種植基地,年產優質沃柑10多萬斤,收入達30多萬元。此外,新栽“五月脆”李子樹10多畝,年收入可達20多萬元。
黃吉彬沒有滿足現有的成就,他還要向著更高的目標邁進。
在水果種植取得一定成效后,黃吉彬打算向蔬菜業進軍。畢竟,民以食為天,蔬菜是百姓餐桌上的必需品。但是,種什么蔬菜?怎樣種效益才更好?他陷入了深深的思索。
機緣巧合,2017年底,榮縣農村農業局科教中心準備組織民工到四川省農科院參觀學習。當村委領導把這個好消息告訴黃吉彬時,他欣喜不已,這無異于一場及時雨。他當即表態,愿意前往參觀取經。
在省農科院,黃吉彬看到管道水培蔬菜研究成果,十分驚異。省農科院的專家告訴他,這種管道水培蔬菜種植,綠色無污染,勞動力投入極少,生長周期很短。黃吉彬動了心,他意識到這個一定會有良好的發展前景。他當機立斷,表示愿意引進該技術,種植水培蔬菜。
在中國農科院和四川省農科院教授的技術指導下,黃吉彬大膽創新,不斷試驗,終于成功建成2畝大棚沼液水培蔬菜基地(主要種植鮮嫩芹菜,兼種豆瓣蔬菜)。2年前,這2畝大棚已成功投產,畝產值達到10000元/季,每年收7季。黃吉彬的新型大棚沼液水培種植技術屬全國首例,目前已申請專利,得到了地方政府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推廣。
在農場水培蔬菜園,我們看見,白色的大棚里,一箱箱水嫩欲滴的淡綠色芹菜,搖曳著鮮嫩白晳的芹枝,展現出生命蓬勃的綠意。
用這種方法種植的蔬菜,吃起來更脆、更嫩,也更香,所以一經上市,就出現了供不應求的良好態勢。為了滿足市場需求,目前,黃吉彬已擴建大棚沼液水培種植基地8畝,年產量可達20萬斤以上。由于菜品優良,黃吉彬的芹菜去年已被成都“盒馬鮮生”全年訂購,完全不愁銷路,坐在家門口,自有收購商來拉走,只管努力種就是。
黃吉彬并沒有只顧自己創業致富,他還帶動本村及周圍父老鄉親一百多戶共同致富。他多次舉辦種植技術講座,并上門進行技術指導。參加創業的鄉民,一起抱團發展,增加了抗風險能力。
在黨委政府和村委會的指導幫助下,2017年,黃吉彬成立“嫦樂源果蔬種植專業合作社”,成功注冊“嫦樂源”商標,目前正在申請綠色認證,實施品牌銷售,提高產品附加值。
新建的生態魚塘,輕風拂面,綠波蕩漾,鱸魚、鰱魚、草魚、鯽魚等在水中歡快地游著。此魚塘年產各類魚2萬多斤,吸引了縣城周邊許多釣魚愛好者前來休閑垂釣,品味農家美食。光這項收入,也可達十多萬元。
談到未來的打算,黃吉彬望著遠方,滿懷信心地說:“我準備把家庭農場建設成一個集種養結合、觀光旅游、采摘垂釣為一體的大型家庭農業園。”
家庭農場之花,在樂德這片厚土上,會越開越艷麗。
三、品牌之花
筲箕嘴村位于樂德鎮東部,在2014年之前還是全縣有名的貧困村。
窮則思變,變則通。在樂德鎮黨委政府的引導下,該村因地制宜,大力種植“樂德紅”小辣椒,2007年種植面積達到5000畝,2020年全鎮擴種為16000多畝。
早春,在淡淡的薄霧籠罩下,一層層的梯田上,一片片金燦燦的油菜花綻放燦爛的笑顏,點亮了這片紅色的土壤;盛夏,一枚枚紅艷艷的小辣椒,舉著紅彤彤的小手掌,搖曳在廣袤的田野間。
目前,“樂德紅”小辣椒已通過榮縣紹能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注冊“樂德紅”商標。2020年,以小辣椒為主的糧經復合種植產業總產值已上億元。
面對驕人的成績,林玲沒有停下前進的腳步。她根據“樂德紅土地”的區域優勢,提出打造“筲箕嘴”辣椒醬品牌的建議。可是質疑、不滿、反對的情緒在村干部間蔓延。林玲回憶道:“為了將‘筲箕嘴’搞起來,我與支部書記爭吵不下十余次,自己差點沒撐不下來。”功夫不負有心人,林玲終于做通了大家的工作。她與村干部一起克服重重困難,充分利用現有的辣椒原料,釀制成具有獨特農家風味的“筲箕嘴”香辣醬。
2019年7月1日,“筲箕嘴”香辣醬品牌正式上市。一年多時間里,它的銷售額突破30萬元,既增加了集體經濟收入,又讓村民足不出村,在家門口也能打工掙錢!
一朵前景無限美好的品牌之花,正在樂德這片紅土地上,越開越紅火。
四、養殖之花
在種植業取得較好發展的同時,有創新意識和進取精神的樂德鎮黨委政府又結合市場需求積極招商引資,大力發展養殖業。
2020年1月1日,德康集團正式入駐樂德鎮大屋村,開始施工修建現代智能化種豬養殖廠。
該廠占地面積約200畝,投資總金額超2億元,是川南首個樓層式種豬廠。項目建成后,年出欄生豬可達20萬頭,可以直接解決400多人就業,間接帶動1000戶農戶增收。
除積極招商引資外,村干部還積極爭取政府扶持資金,引導村民發展養殖業。如:柑子坳村六組村民楊開火在種植蔬菜的同時,發展林下養雞。目前,他養殖了1000只生態跑山雞,年收入有3萬多元。筲箕嘴村的虞勇軍養了100多只生態黑山羊。現在,他已經從貧困戶蛻變成村里遠近聞名的致富帶頭人。黃吉彬的生態魚塘,年產各類魚2萬多斤,吸引了縣城周邊許多釣魚愛好者前來休閑垂釣,品味農家美食,欣賞田園風光!
生態養殖之花,已深根農家沃土,一定會越開越美麗!
五、旅游之花
春天來臨,金黃的菜花、雪白的梨花、粉紅的桃花、紅白相間的豌豆花,在樂德這片神奇的紅土地上燦爛盛開,搖曳生姿,美不勝收。
樂德紅土,富含鐵、稀、鋁等礦物質,呈現赭紅的神奇顏色。據專家介紹,這片土地其母巖為白堊系窩頭山組(K1w)磚紅色鐵泥質砂巖和泥巖。大約1億年前,由于四川盆地氣候炎熱干旱,沉積所形成的巖石因含豐富的鐵質,經氧化而呈赭紅色,隨著地殼運動發展,這些巖石重新祼露出地表并經風化、淋濾等自然作用,成為紅色土壤。
目前,樂德紅土地已被納入自貢世界地質公園范疇,吸引周邊市民及馬來西亞旅游團前來參觀。養在深閨的樂德紅土地,將名揚海內外!
高灘村十組的奉先橋也值得參觀。此橋橋長53米、寬6.5米、高13.5米,建于清同治八年(1869年),歷經百年的風霜刀劍仍風韻猶存,雄赳赳地橫跨在旭水河上。橋正中各有一塊伸出橋體的巨石,上游那頭刻龍頭,下游那頭刻龍尾。這就是具有傳奇色彩的穿橋蛟龍,雖然已部分風化,仍給人栩栩如生之感。當地人說:“水中來龍,只能從兩邊通過奉先橋,若從中間通過,會影響橋的安全。為了達到制伏來龍的目的,大橋竣工時,在石龍下面中心位置,置有一根鐵鏈子,上面懸掛了一把寶劍,起斬龍的作用。聽說上世紀50年代,販運煤炭的商船路過時,放船人把寶劍取走了。如今,還能看到那副鐵鏈子的鏈扣。”
由于奉先橋至今仍保持了原有風貌,為研究清代橋梁建筑結構提供了難得的實物資料,具在很高的科學價值。2006年9月,此橋進入自貢市文物保護名錄。
在柑子村九組,圓通寺(又叫觀音廟)雄偉莊嚴地屹立在李卯巖上,俯瞰著波浪起伏的斑斕大地。白霧漫漫似仙境,佛音裊裊凈心泉,一個美麗的傳說,給這座寺廟蒙上一層神秘的色彩。
“盛唐某一天,農夫耕作在田間;飄來一位俏姑娘,慈眉善目站巖邊;提醒農夫要下雨,回家躲雨不濕衫;農夫懷疑仰天看,晴朗天空何雨來?頃刻之間烏云聚,滂沱大雨降下來;雨停之后看姑娘,只見斗笠在巖邊;仿佛看見觀音像,慈祥莊嚴坐中間。”據此,唐時人們即建廟宇,塑觀音像在巖邊。世代南來北往的信者,舉香敬拜,祈禱平安。
還有依然堅固的洞子灣石室、曾經繁榮的橋凼村張氏宅院、充滿豪氣的蒙子巖抗捐遺址、神奇的鵝公頸、亂石山的傳說……賞不完的美景、說不完的傳奇,見證著這片厚土的滄桑巨變。
千畝蔬菜,萬畝果香,稻菽一片金黃;蝴蝶翩飛,蜜蜂采蜜正忙……時間的河流奔涌向前,站在這片沃土上,撫今追昔,慷慨萬千:無比慶幸,我們生活在這最好的時代。在黨的鄉村振興號角的引領下,得天獨厚的樂德紅土地必將更加紅紅紅火火,人們的生活必將更加五彩斑斕,樂德鎮的明天必將延展出更加明媚的春光!
【作者簡介】
陳立華,女,四川榮縣玉章中學教師,榮縣和自貢作協會員、自貢市民協會員、四川省詩歌和散文學會會員、農民作協秘書長,熱愛閱讀、真情寫作,有詩歌、小說和散文等見報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