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勇 全國政協委員、電子科技大學校長
余業果 先后擔任成都“常青樹計劃”駐都江堰、崇州、彭州學監
什么是幸福?從教45年離崗退休后,主動響應號召加入“常青樹計劃”(名優退休教師下鄉興教計劃),再次踏上“三尺講臺”,見證了成都教育飛速發展與變化的余業果,對幸福有一分特別的理解。
越來越多的校長、老師成長起來了
正值全國兩會召開,政府工作報告里提到“發展更加公平更高質量的教育”。其中推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加快補齊農村辦學條件短板等內容被大家熱議,對此余業果非常有感觸。尤其是“十四五”期間,成都要實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專門提到“要建更多家門口的好學校”,余業果更感振奮,迫不及待地想分享他的故事。
余業果說,他一直認為,中國教育發展水平,不僅是由一線城市或二線城市的教育發展水平決定的,還是由廣大農村、山區、邊遠地區的教育水平決定的,是由基層教師、農村教師的教學能力和待遇水平決定的。
在余業果看來,不少農村學校各種先進設施設備一應俱全,但是卻缺乏優質的師資。尤其是在鄉村,培養一支本土化教師人才隊伍成了“建更多好學校”最緊迫的事。后來,余業果參加了首批成都市“常青樹計劃”,工作主要面向農村學校,關心支持農村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和青年教師的成長。
還記得“常青樹計劃”剛啟動那年,余業果跑遍了所在區的所有農村學校,見過“只有20名學生,沒有一位青年教師”的學校,見過“每年都會走一半年輕教師”的學校,見過“拼了命都要去城里念書,生源每年都在減少”的學校。如今再次回訪,這些學校的變化之大,讓余業果都感覺“陌生”:學生從20個到如今的近百人;年輕教師從無到有,占學校老師三分之一;學校建起了“名師工作室”,吸引越來越多的老師主動加入。
這些年來,余業果見證了一批批鄉村學校校長、老師的成長:有的鄉村學校校長人生第一次穿上正裝,用標準的普通話給全校教師作報告;有的第一次明白了校園文化建設對教學管理的影響竟然那么深刻;有的第一次參與了科研課題、發表了學術論文;有上千人次中青年校長與教師成長為省市區學科帶頭人、優秀青年教師,或在各類比賽中獲獎,這在不少鄉村學校實現了“0”的突破……
學生變了,家長們的心態也變了
農村學校的變化,不僅表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老師留下來了,更是表現在農村學校里的孩子們越來越陽光自信了。
余業果說,過去,你走進某所農村中學,“害羞靦腆”會成為你對學生狀態最直接的感受。但如今,你再去農村學校的課堂看:有的走上黑板以漂亮的板書寫出自己小組討論的收獲;有的站在黑板前,像小老師一樣,沉著鎮定,以最少的語言,表達最豐滿的情感……學生們在各種展示活動中,自信、松弛、寧靜、陽光。
除了課堂上的更加活躍,同學們主動展示個人才藝的自信感也在不斷提升。走過100多所農村學校,余業果發現特色的大課間活動不再是城里學校的專屬。余業果說:“第一次到彭州紅巖學校看到孩子們大課間的跳繩活動時,我才發現簡單的跳繩也有很多門道。”無論是別出心裁的十字交叉跳、踢腿點地跳、三重繩中繩、多人車輪跳,還是劈腿穿花、大風車等花樣跳繩,孩子們都熟練自如,甚至還“跳進”了央視,展現出成都農村學校孩子們的朝氣陽光。
過去,別說國際教育師資了,不少農村學校里連一支穩定且專業的教師團隊都沒有。但在成都加速推進教育國際化的進程中,如今農村學校來“洋老師”早就變得稀松平常。余業果說,以前孩子們不敢開口說英語,后來國際夏令營走進農村學校,孩子們積極參加,與外賓對答如流,這是他剛參加“常青樹計劃”時想都不敢想的。
學校變了,老師變了,學生變了,家長們的心態也變了。余業果說,他記得大邑縣實施“美麗鄉村學校”創建行動提升農村學校辦學品質后,在成都市公共服務滿意度測評中,農村學校滿意度曾不止一次超過城鎮學校。農村學校學生生源外流得到有效遏制,在招生政策未變的情況下,甚至還出現“逆城鎮化”回流。
這一切的改變是教育均衡發展所帶來的肉眼可見的成效。“我奮戰在教育一線多年,看到孩子們享受到了更多更優質的教育資源,讓我也感受到了作為教育人最大的幸福。”余業果高興地說。
故事背后
從均衡到優質均衡 更多孩子在家門口“上好學”
“余老作為‘常青樹計劃’的元老,見證了成都城鄉教育從均衡到優質均衡的過程。”市教育人才服務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成都在全國率先邁開步子,讓“常青樹”們“扎根”鄉村,以名優退休教師帶動一批鄉村學校教師的專業化成長,從而提升鄉村學校的教學質量,最大限度地發揮著促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的作用,讓鄉村孩子能享受到更優質的教育。
除了“常青樹計劃”,近年來,成都還通過名校集團發展、學校結對幫扶、委托管理以及“新優質學校”培育等多種創新方法促進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并通過“兩自一包”“縣管校聘”等改革措施激發中小學辦學活力,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是如何進一步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輻射面,讓老百姓在哪都能“上好學”呢?
放眼成都教育版圖,64所在蓉高校成為新的解決方案。自《關于推進校地共建高校附屬學校的指導意見》印發以來,成都市原有高校附屬學校紛紛進入發展2.0版:武侯區、成華區與四川大學、電子科技大學分別就附屬學校形成新的共建策略;新都區接受西南石油大學委托管理其附屬幼兒園;雙流區、龍泉驛區、新都區與駐地的成都信息工程大學、四川師范大學、成都大學、西南石油大學等高校加強合作、建立機制,實現環高校的學前到普通高中教育的共建共享……
從“有學上”到“上好學”,成都始終改革創新,推動著優質教育資源的不斷“擴容”。“十四五”期間,成都把老百姓最關心的“建設更多家門口的好學校”寫進計劃:新建和改擴建幼兒園、中小學400所,新增學位30萬個,高品質幼兒園數量在2020年基礎上翻番,義務教育、普通高中優質學校覆蓋率提升到70%……
面對老百姓對教育多樣化、優質化的新期待,成都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發力點轉向“全域優質”“高位均衡”,朝著“辦人民滿意的教育”躍進。
連線代表委員
高校要主動與中小學分享優質教育資源
高校如何助力基礎教育發展?全國政協委員、電子科技大學校長曾勇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
“高校和基礎教育的關系非常密切,因為高校的生源來源于基礎教育,而基礎教育的質量直接影響到高校人才培養的質量,所以高校對基礎教育應該大力關心和支持。”曾勇認為,高校應主動打破資源壁壘,與基礎教育學校分享優質的教育資源。其中對于理工科院校來說,要助力培養孩子的科學素養,“每個孩子生下來都有好奇心,但因考試等壓力,使得孩子對科技創新的興趣和好奇慢慢受到了抑制。”
“高校是高水平學校,位于科學研究和技術研發的前沿,有義務與基礎教育學校合作,喚起學生對科學的追求。”曾勇提到,電子科技大學開展了諸多學科競賽,比如說信息學競賽、物理夏令營等,許多教授直接作為評委和教練對初高中學生進行指導。同時,電子科技大學還在許多中小學進行科普講座,設立中小學開放日,讓學生在假期參與到實驗室中,進行一些實踐活動,積極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后,我們也希望和更多的中小學合作,建立與學科直接相關的實驗室,激發孩子們探索的激情和好奇心。”
高品質公共服務倍增工程
幸福從何而來?2021年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里的高品質公共服務倍增工程,這幾組數據能讓你看見成都這座城市實實在在的變化,讓幸福變得觸手可及。
更多家門口好學校
實施學位供給增加、優質學校培育、素質教育提升、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高素質教師隊伍建設五大行動,辦人民滿意教育。今年,新增學位10萬個,培育出60所義務教育新優質學校,申創5所省級示范高中,推選出市級名優教師650名。
更優良的健康服務
實施優質醫療資源擴容、醫療機構內涵提升、公共衛生體系提升、中醫藥服務體系提升、衛生健康改革創新五大行動,主要健康指數進入高收入前列國家城市的行列。今年,新增4家三甲醫療機構,成華區、龍泉驛區疾控中心達到三級乙等,家庭醫生簽約率達到40%,基層中醫藥服務量達到55%以上。
更美文化新場景
今年,建成天府藝術公園等文化地標10座,開工建設東華門遺址公園;新增實體書店和城市閱讀空間100個,打造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精品范例、基層文化中心示范點和文化美空間等272個,推選出“最成都·生活美學新場景”80個;文旅融合場景更加豐富多樣,15分鐘公共文化服務圈共享可及。
更多運動健身空間
今年,建成東安湖和鳳凰山體育公園、22個智慧場館、50處“社區運動角”,新增50處體育消費新場景,辦好大運會等30余項大型賽事,全民健身和青少年體育競賽活動突破4000場次,培訓首批“社區健康師”200名,到公共體育場館鍛煉人數突破400萬人次,城鄉居民體質測定標準合格率達93.1%。
(蒲嬌 成都日報記者 趙子君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