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關注
在2020年重點工作安排中,省政府對深入推進社會治理能力建設進行了專門部署。作為提升城鄉基層治理水平的抓手,鄉鎮行政區劃調整改革和村級建制調整改革被明確列入。
省兩會期間,代表委員對此展開熱議,建言做好兩項改革的“后半篇”文章,推動在“物理變化”的基礎上真正產生“化學反應”,創新現代鄉村治理制度,讓數量變少、服務變好。
困境
鄉鎮村社太多,稀釋公共資源
樂至縣高寺鎮清水村是當地的勞務輸出大村。前幾年,因該村不少年輕人都外出打工,該村兩委班子的選任面臨難題。省人大代表、樂至縣高寺鎮清水村黨支部書記吳平說,如果村里干部沒幾個年輕人,整個村便老氣沉沉,發展振興困難重重。
在四川,清水村的困境并不鮮見。“三臺縣原有63個鄉鎮、932個建制村,最小的鎮只有6379人,最小的村只有402人。”省人大代表、三臺縣委副書記、縣長李昊天介紹,在不少地方,干部隊伍難以選優配強,投入的資源也像“撒花椒面”一樣,“每年投向基層村、社區的運行經費超過8000萬元,但由于基數大,分攤到每個村、社區的經費僅8萬元左右。這使得不少基層出現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公共服務供給不足等現象。”
在省政協委員、省社科院管理學研究所副所長張序看來,我省原有的鄉鎮和建制村多、小、密、弱,稀釋了公共資源、降低了服務效能、增加了運行成本,已成為制約經濟發展、影響鄉村治理的突出短板。
轉變
干部隊伍更強,公共服務提升
去年10月,我省全面啟動鄉鎮行政區劃調整改革。近期,我省又順勢推進村級建制調整改革。列席省兩會前,全國政協委員、省民政廳廳長益西達瓦接連深入達州、雅安、廣安、內江等地走訪調研,了解兩項改革的最新進展。
“鄉鎮行政區劃調整改革平穩順利、成效顯著。”益西達瓦介紹,通過行政區劃調整,縣域空間布局得到優化,鄉村振興產業基礎得到夯實,新型城鎮化承載能力得到增強,而鄉鎮編制配置和干部結構也得到改善,基層治理服務效能得到提升,“在改革過程中,各地堅持編制不上收,配齊配強鄉鎮領導班子,使干部隊伍年輕化,治理能力明顯增強。”
李昊天介紹,三臺縣原有鄉鎮領導班子職數566個,空缺達94個,干部力量分散、年齡倒掛。改革后鄉鎮數量從63個減少到33個,每個鄉鎮班子都齊裝滿員,年齡平均下降兩歲。“此外,我們將原來縣級部門派駐鄉鎮的67個站、所下放屬地管理,同步下放相應編制354個、人員274名,使鄉鎮基本功能齊全、屬地管理有責有權。”
在近期的調研中,張序也注意到不少變化。“鄉鎮數量少了,但公共服務供給能力有提升。”他介紹,不少撤并后的鄉鎮設立了便民服務中心,并順勢調整設立教育、醫療、養老等基本公共服務機構,使服務質量和效能得到提升。
在鄉鎮行政區劃調整改革中,高寺鎮合并了鄰近的鄉,人口規模、面積躍居樂至縣前列,成為以現代觀光農業為主導的產業中心鎮。“產業逐漸興旺,想要回來創業、就業的年輕人越來越多。”吳平說,正在進行的村級建制調整改革中,清水村將合并周邊3個村,沿著陽化河形成現代農業景觀帶。
深化
讓改革長期、逐步釋放紅利
“‘后半篇’文章,事關改革成敗。”益西達瓦說,當前第一批鄉鎮行政區劃調整已經完成,村級建制調整改革正在有序推進。接下來的重點是:扎實做好兩項改革的“后半篇”文章,確保在“物理變化”的基礎上真正產生“化學反應”,讓改革長期、逐步釋放紅利。
益西達瓦介紹,省民政廳已初步梳理出12個方面的重點任務,包括推進基礎設施補短板、提升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水平、優化便民服務體系、加強基層隊伍建設等,計劃明確責任部門,納入省級考評,并建立監測評估體系,逐一推動落實,“各地還必須注重穩妥審慎,注意收集社情民意、化解矛盾糾紛,確保改革穩定有序。”
“三臺縣涉改村建制改革方案全部在村(居)民會議上表決通過。”5月11日,李昊天收到最新消息,開始謀篇布局“后半篇”文章——加強公共服務平臺統籌、集體經濟培育發展、補基礎設施短板和基層干部隊伍建設,“要選出政治素質、政策水平、個人修養和工作能力都過硬的一把手,在村一級普遍實施‘一肩挑’。”
張序則建言,還應注重發揮社會組織的作用,引導培育群眾自治的意識和能力,創新現代鄉村治理制度,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新格局。
省政協委員、眉山李媽媽愛心協會會長李俊英和同伴在化解矛盾糾紛、扶助困難學生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她說:“不同于政府部門,社會組織往往更具靈活性、專業性,可以成為治理體系的重要補充。”(四川日報記者 吳憂 李丹 伍力)